博客年龄:17年10个月
访问:?
文章:264篇

个人描述

本博营养知识方面的文字均不是原创,相信与否只能上当一次来验证! 本博诗词文字更不是原创,仅仅是本人先将老祖宗留下来的字重新组合而已,如有雷同,纯属巧合!至于图片则是相机功劳,我只是看了一眼,手就不自觉地按了快门,发到这里则是有意为之!

香炉山

分类:生活留言
2016-11-09 12:20 阅读(?)评论(0)
    故乡是辽西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山村,南北狭窄东西狭长的地貌,西面是大山,山村的出口在东面。靠近南面山根底下是河床,每到夏天暴雨时,河床上的洪水气势滚滚,雨停则止。春秋两季仅仅剩有拐角处的水坑,冬季倒是可以在村子的西头找到滑冰车的地方,在我小时候的冬季,滑冰车是唯一的孩子运动,而且还乐此不彼。自西面山根底下第一家开始,出村的道路路过每一家门口,时而与小河并行,时而与小河交错,到了接近村口的地方,路基本就是在河床上。所以夏天暴雨过后,出村的路基本被洪水冲毁,暂时与村外失去联系,但时间不会太久。只要暴雨一停,河床上的洪水就会很快退去,露出河床。急于出村的人就光脚拎鞋走出去,直到上了公路再穿上鞋。村里人早就习惯了这种路,那时村里交通工具就是五个生产队里的几架马车,这些马车相当于压路机,洪水退去没有几天就会出现两道车辙,然后村民就按着车辙走。没有人特意修整这段路,正如鲁迅所说:“其实世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就成了路”。这样的路直到2010年才有彻底改观,我省实施村村通工程,在政府的主导下,在河床的北岸推土堆积一条真正的路,上面铺就柏油,从此故乡有了平坦笔直的路。
   北山之阳,小河之阴有些许可供耕种和居住的缓坡土地。村名的来历听我的父亲讲,最初是一户姓盘的人家来此地,故取名盘道沟。随着小村户数的增加,大家都在小河北岸沿河盖房居住,一户一户紧紧相连,从西面的山根底下一直延续到如今东面的村口。随着新中国的到来,小村由盘道沟和北面一山之隔的前塔沟组成一个行政村,盘道沟变为五个小生产队,前塔沟被称作六队。1985年之前,村民之间的身份认证都是以小队为单位,尤其是土地和小队部。这对于出生在71年的我记忆尤深,我是二队的人。走在村边,路过的人和地完全可以分出是属于哪个小队的。每一个小队都拥有自己的队部、牲口棚、马车。我的母亲就是前塔沟人,也就是六队人。姥姥家在我家的北山后面,小时候去姥姥家,都是从我家出门右转,直接攀上一条小路向北,最窄处只能一人行进,等到过了狭窄的小路,路面渐宽,直到北山顶。从山顶直接向下走,山底下几十户人家,村西头一家就是姥姥家。听我的母亲讲,生产队时期的姥姥家并不富裕,甚至一年中时有断粮的时候。在我妈妈小时候,也就是10岁左右,姥姥家粮食不够吃,我的大姨就会带着我的妈妈和我的大舅,翻山越岭三十多里路去我的太姥姥家找吃的。在我的太姥姥家饱吃一顿,然后再带回点粮食回来。那时太姥姥家所在村子地处偏僻,人少地多,每家都会有余粮。小时候非常喜欢听妈妈讲她小时候的事。在我的印象中,我的母亲童年是在饥饿中度过的,而她的童年快乐就是去她的姥姥家。我的姥姥有两个哥一个弟弟,还有一个妹妹。也就是我的妈妈有三个舅舅和一个姨。我小时候就认识他们,最常见的就是我的三舅姥爷,也就是我妈妈的三舅。我们当时同属于一个公社,赶同一个大集。就方位来说,我家在公社的正西,而我的太姥姥家在公社的正北。我们两个村子都处在葫芦岛市边缘,山的另一面就是朝阳市。相邻的两个村子彼此也有通婚,而风俗有许多差异。就拿清明节来说,我们这边是清明节早上祭祖,主要就是烧纸和添土,而朝阳那边除了烧纸和添土还要放鞭炮。
    太姥姥家的孙子辈和我的母亲生前是有来往的,只是后来母亲年龄大了而且还身体不好,就走动少了。那边的后辈我一个都不认识,好像我的大姐倒是了解一些。到如今我的母亲都已经过世四年,我的舅姥爷也应该不在多年了吧?对三位舅姥爷的印象还是停留在我6岁的记忆中,那年秋天,小脚的奶奶拉着我翻过我家的后山,我知道是去姥姥家,没想到的是到了姥姥家门口,就看见姥姥家院内停放着一口大棺材,而我的妈妈全身孝服。看到所有人的悲痛,我只能怯怯的躲到奶奶身边。看到妈妈和姨妈还有大舅跪在地上被三个舅姥爷训斥,尤其是我的三舅姥爷特别过分,嘴里翻出姥姥所有的辛苦过往,拷问母亲几个人的不孝。姥姥在我记事时就是呼吸不畅,后来知道是哮喘。那时没有治疗的药物,只能在旁边看着姥姥病情发作时的痛苦。我们家在那时也仅仅是温饱,但每年三节生产队分白面细粮后,妈妈都是最先分出一份留给姥姥。能将一小碗白面和水擀成面条那时是很奢侈的,面香入鼻,回忆到今。可惜条件真不允许,姥姥去世时所有人的悲哀就是三舅姥爷说的:我的二姐来到你们白家没有享到一天的福!我的母亲姓白,作为白家的子女必须承受来自娘亲舅大的责问,生活的艰辛和贫穷摆在母亲那一代人面前,对母亲不孝的斥责也只是三舅姥爷说辞,最终他还是含泪在我姥姥的棺盖上敲上了第一锤铆,之后乡邻帮忙把姥姥的棺盖铆紧。那时我并不知道这样的风俗:哪家女人死后,没有女人娘家兄弟钉第一锤铆,棺盖是不能上盖的。直到16年冬我的母亲心梗突然去世,半夜我赶到家,我的大舅早就来到我家。在小屋大哥和我商量好如何安葬母亲后,我的父亲带着我的大舅走进来说:太润和太广,你们哥俩要先问问你大舅还有什么要求?娘亲舅大,必须得你大舅点头才行!说完这些,小屋里的人都望向我的大舅。那时我突然想起三舅姥爷端坐在姥姥家炕上情景,而此时的大舅的面庞恍惚带有他的遗传。只听我的大舅有些哽咽的说:我二姐没了,我对我外甥女和外甥没有话说,他们一个个的都非常孝顺,这三个孩子平日里做的好,我二姐享到三个孩子的福了!可能在我大舅心里,能不愁吃穿就是幸福。我如今回想起母亲的一言一行,也是感觉如今非常幸福,母亲一生非常节俭,没有她能浪费的东西。一件衣服缝缝补补,不是我们看不过眼非得扔掉,母亲会一直穿下去,而新衣服一直锁在柜子里,除了出门窜亲戚穿。从来不浪费粮食,小时候捡我们剩饭吃,后来我女儿出生后能吃饭了,又开始捡孙女的剩饭吃。每次买回家的东西嫌贵舍不得吃,都可我父亲先吃,等我父亲不吃或者不能再放置了才会吃。反对买冰箱,认为浪费钱和电费。结果买回家后,储存好吃的东西就等着给孙女吃。一年四季不辞辛劳,院子里菜园从不空着,夏天各种蔬菜都是自种,等我们回家直接挑最好的给我们拿走。T
   还是拉回思绪回到我的故乡,姥姥所在的六队有果树,秋天能分到一些苹果和梨子,而我们家是二队没有一棵果树。记忆中苹果和梨子味道是现在无法比拟的,里面有姥姥姥爷的味道。在小村正西有三座自南向北的山,中间的为最高,村里人都称为西山,在百度地图上标识为香炉山,主峰的形状和香炉没有任何瓜葛,和普通的山没有区别。倒是最南面山,比之这三座低矮不少,而且山顶较平,在平坦的山顶矗立着远看像插在香炉里的香,石柱兀立,的确似香炉。走进一看更像一面墙--不是砌筑而是天然的。而且在一面墙上有个直径20厘米的窟窿,当然需要走进石柱底下才能看到这个。记得我在小时候和村里同龄人去过那里,而且我们那时都认为那是小日本入侵后特意开凿的机枪眼,具体如何,无人可知。在香炉山的山腰有石头垒就的矮墙,有五、六个坝棱,坝棱上是平坦的地,现在还能看到像野生韭菜之类的植物。在最底下的坝棱下面依然存在一口井,只是如今被青稞覆盖。即便是最干旱的年头,这里依然有股泉水缓缓流出。我曾经在30多年前亲口喝过这里的水,那时是和一群伙伴暑期去那抓蝎子,专门累了渴了赶到那里歇脚。可惜在我最青葱的年岁里居然一次也未能登上主峰,即便歇脚的地方距离主峰如此之近。从村里远望香炉山像一座三层塔,下面两层有数丈高的峭壁,小路和峭壁之间生长过人高的青稞,人根本无法行走。想登上主峰必须绕到南面或者北面才能攀登,而西面虽不是悬崖但也太过陡峭无法立足。
在三座山的最北面有一座山,被村民称作平顶山。整个山顶面积很大,很平坦。山顶周围就是峭壁,仿佛是人特别堆砌的围墙。整个峭壁高十丈,峭壁下面则是缓坡,在山的东南角有一处开口,所以古时鲜族人把此山作为圈马的地方。从南到北一连串的山是一条分界线,把辽宁省葫芦岛市和朝阳市分开。虽然有高山阻隔,但两边多地村民相互通婚,相互走动时,如果没有重物,就直接翻山走羊肠小路,期间也是多有危险路段。如果运送货物,那就要选择绕南北两条路。很早时候,出行除了步行,唯有使用牲口驮送。亲戚间走动起来很不方便,来往需三日以上。
  最后修改于 2021-08-01 09:58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上一篇: 我的爷爷 下一篇:冬雨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